当前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廉政文化
正天下之是非 明古今之成败
发布时间:2025-10-13
 

“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语出《四库全书总目》。意思是研究经典中的道理,可以证验天下的是非;征引史籍中的事实,可以明了古今的成败。《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引文“经”“史”所指,分别对应四部之一、二。

“经”,即儒家经典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言:“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经”在古代学术中被赋予至高地位,象征着基本性、代表性的著作。在古人看来,“经”是确立标准、权威恒久的理论体系,代表着天经地义的纲常伦理,故人们能以此为标准参照,明事理辨是非。

“史”,即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收录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等十五类史书,以史为鉴,阅尽千年兴衰。这些史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更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总结了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历史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经典与历史,从中明世间义理、览历代兴衰、观天下大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论语·为政》记载了一个故事。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孔子答:“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欲问历史之因沿演进,孔子在这里把夏、商、周三代变化的特点总结为两条:一是“因”,就是继承;二是“损益”,就是变革。这段话阐述了文化的赓续规律。历史演进,必有承袭于前,亦必有所加减损益。按照这样的规律,哪怕历经百世,袭变兴革也是可知的。

古人善于从历史现象中把握本质、探求规律。《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资治通鉴》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几千年来,尽管朝代更替,各家争鸣,但分合大势、经济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呈现出可以摸索的演变规律,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是非标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镌刻着中华民族跋山涉水、求真索理的印记,也是华夏子民珍重文脉品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写照。

读史使人明智,在于读史能见其全、见其大、见其远、见其深。清代龚自珍《尊史》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主张做学问必须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他对当时学者不通时务予以批判:“不通乎当世之务,不知经、史施于今日之孰缓、孰急、孰可行、孰不可行也”。龚自珍主张通过“善入善出”的方法分析时事,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曾中断,中华儿女也在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连续性思考中,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引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