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廉政文化
林则徐荷戈西戍
发布时间:2019-11-03
 

漫漫西行路

  一百八十年前,林则徐曾庄严宣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183963日至25日历时23天,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奏响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气之歌,也写下了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的光辉篇章。

  这既是林则徐宦海生涯的顶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1841628日,道光帝将广东营务废弛之过责怪于林则徐,下旨“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由此林则徐踏上了西戍之途。尽管林则徐身处人生的低谷、政治的逆境,但他忧国恤民的精神,为民务实的思想,以及对妻儿的温情眷恋早已深深植根于他心中,赴戍伊犁也成就了不一样的林则徐。

  前往伊犁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河南祥符境内的黄河发生决口,林则徐奉旨以戴罪之身前往灾区效力。黄河堵口工程艰巨,林则徐朝夕驻坝,亲力亲为,“幸畚锸之如云,更经营于不日”,最终出色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还是下旨要求他继续前往伊犁。林则徐继续走上万里荷戈路。由于“河上积劳,感受时瘟,顿成疟疾”,到西安时,林则徐卧病不起。在西安养病两个月后,林则徐的病情稍有好转,1842811日,林则徐从西安再一次登上戍途,随行“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在与妻儿分别时写下两首口占示家人诗,其中一首吟出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于个人的祸福际遇,他看得很开,他所看重的是国家的尊严与利益;这首诗的结尾又以“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来宽慰家人,足见林则徐的达观。

  拳拳爱国心

18421210日,林则徐在林聪彝、林拱枢的陪伴下到达戍所伊犁惠远城。初到伊犁时,林则徐由于“衰龄病骨,风雪长征”,以及当地“栗烈寒威”的天气,“咳嗽颇多,鼻红又复常发,夜间多不能寐”,身体十分虚弱。

  但这却没有阻挡他一颗矢志报国的心。林则徐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曾表达“中原之事,未敢忘怀”。这种心情,每遇年节或重要的日子更是汹涌澎湃。

1843119日,这日是苏轼诞辰,林则徐和邓廷桢、文冲等人集会赋诗以纪念。苏东坡曾多次被贬,先后流放黄州、惠州、儋州,其中在海南的日子最为艰苦,虽遭坎坷,但苏轼却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林则徐以苏轼“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自勉,赋诗“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语足壮羁臣羁”,说自己远在边陲,也要学习殷代贤臣箕子,尽其所能给边疆各族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在伊犁期间,林则徐依然十分关注国事与时局变化。他有幸得到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器重和照顾,可以通过布彦泰阅读邸抄,偶尔也能同将军、参赞等官员讨论时事。林则徐曾在家书中嘱咐家人“凡寓中所阅京报,仍照前信所言,酌摘几条大略,即上谕亦不必全抄,遇便封入信中寄来”。他还通过与好友保持密切的书信往来,以便知时事,后来林则徐将信中内容进行摘录,整理成了《林文忠公衙摘杂录》《软尘私札》,记载了京报摘略与京中要闻。林则徐多次在书信与自己创作的诗歌中,表露对国事的深切担忧,足见林则徐无法浇灭的爱国之心。

  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时,通过翻译外国书刊报纸,了解到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信息。到达新疆后,他又加深了对边防的了解,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地理沿革,认识到加强西北塞防的重要性,提出了海塞并重的观点,是中国近代“塞防论”的先驱。

  在林则徐抵达伊犁之前,道光帝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着照所议,即将伊犁镇总兵裁撤,移置天津”。林则徐、邓廷桢等连日商议,从加强新疆边防着眼,积极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上奏,使道光帝改变初衷,裁撤西安镇总兵,伊犁镇总兵建置得以保留。

  林则徐通过阅读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研究屯田备边的经验,掌握了清朝在新疆的屯田情况。他特别关注屯田事务,因为这是加强边防的重要经济力量,有利于边境军队建设,对外以御敌,对内以巩固统治。因此,他积极投入到屯田水利的兴修中。1844年,开垦阿齐乌苏地亩工程被提上了日程,要开垦这十万亩废置土地,首先要解决水利问题,必须开通喀什河渠道,引水灌溉。林则徐主动捐资认修水利工程中最艰巨的龙口工程。据记载:“查龙口地势,北岸系碎石陡坡,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须刨挖石坎;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须建坝筑堤、钉桩抛石,方免冲刷之虞。应修要工渠宽三丈至七八丈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长六里有奇”。林则徐带病督修,历时四个月完成了这一艰巨工程,得到当地百姓盛赞。

  殷殷为民情

1845110日,林则徐从布彦泰处知悉能得到为边陲效力的机会时,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勘垦南疆的漫漫长路。

  这趟南疆勘垦之路,林则徐走得异常艰辛。沿途所见百姓生计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椹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褛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穷至此等地步,他们仍被追着缴纳各项差役赋税。

  林则徐深感当地百姓“极可怜”,这也更坚定了他造福边民的决心。林则徐在南疆戈壁勘查荒地五十七万八千余亩,除认真完成清丈田亩的任务外,还根据各地实际,兴修水利设施,倡修坎儿井,推广内地的先进生产工具,改造水车,提倡植棉织布,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同时,针对边情和屯田时效,林则徐向布彦泰建议新垦地亩推广给当地少数民族百姓耕种,“巴尔楚克者,回疆要地,平衍饶水草,若酾渠导流,大兴屯政,实以耕种之民为边徼藩卫,则防守之兵可减,度支省而边防益固”。

  后来林则徐回忆起这段岁月,心中满是快意与自豪,他感慨:“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戍守新疆,是林则徐一生中十分艰难的时刻。但林则徐仍能提振精神,积极造福新疆百姓。此外,他还通过诗词、书信等方式关心与教育子女,不断为他们灌输为人处世之道、爱国为民之情,也身体力行地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初到伊犁之时,房东因敬佩林则徐而不收他的房租,面对态度坚决的房东,林则徐采取以物抵租,“所赁之屋,本许以每月十两,迨送去时,房东伊姓坚不肯收,只得送伊数件礼物。将来年节统计,恐送物转比租价为多也”。

  在戍途中他特别关注子女的学业,常与儿子的老师刘建韶书信往来,同时,也担心三子四子跟随他奔波而荒废学业,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出自己的担忧:“途中所携两儿,亦尚无恙,不过废学而已”,多次计划让儿子早点回去。

  在与林则徐的交往之中,布彦泰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在林则徐的帮助下,布彦泰在新疆的开垦事务,取得了显著成就。布彦泰也向朝廷奏明林则徐入疆的开垦功绩。

18451028日,道光帝降旨,令林则徐回京,124日,林则徐在哈密接到这份谕旨,129日动身回京,结束了三年的戍守生涯。林则徐虽然只在新疆停留了短暂的三年时间,但他在抵达伊犁之后,兴修水利,勘垦南疆,没有辜负这片热土。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这是林则徐在离开新疆时吟唱出的诗句。其中满含着他对此间山水的眷恋、对黎民百姓的热爱。这种利国为民的情怀和无畏向前的勇气,为后人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感召着当代华夏儿女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注入磅礴的力量。(林念轩)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