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廉政文化
反腐倡廉离不开廉政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2-03-20
 

 

更新时间 2012-02-2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任建明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开始重视从文化方面进行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研究。廉政文化或廉洁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内容。南通大学高建林教授出版的新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一项十分专门的研究成果。

  腐败历史几乎同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历史一样漫长,其间积累了特有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形态。时至今日,腐败已经不再是单一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痼疾。腐败的发生与蔓延涉及复杂的社会根源,其中包括社会价值及公共意识等文化因素,制度与文化的失衡会加剧腐败的蔓延。

  基于这样的现实,廉政建设需要转换思路,反腐倡廉的努力将由“专项任务”变成“系统工程”。这场系统性的社会改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源上减少腐败风险、预防腐败行为;二是培育廉洁文化,修复失衡的道德传统以及重塑社会价值观体系。

  廉政制度的确立总是以特定廉政文化为社会基础的。所以,设计并制定一套反腐败制度体系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对腐败的价值评判达成共识。廉洁的公共意识的行成包括廉洁文化的维护与建设。廉洁文化将引导社会成员正视腐败的危害,从根源上寻求控制腐败的办法,直到逐步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反腐败制度体系。要确保廉政制度体系向着科学有效的方向演化而不是滑向制度失灵,就必须培育健康廉洁文化作为制度变迁的坚实社会基础。

  制度的执行也需要文化支持。廉洁文化体系建设是宣传廉洁价值、促进廉洁共识形成的基本途径。廉洁文化体系将唤醒民众的公共责任感,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在一个清明积极的文化氛围里,人们将不再容忍、无视腐败的现象,反腐败机构可以有机会得到社会公众的更多支持。廉洁文化建设可以把反腐败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孤立腐败分子。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反腐败与廉政建设不仅仅是政党、政府自身对社会的承诺,也是社会公众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表现。

  廉洁文化的培育是针对原因而非针对现象的努力,也许见效慢,但文化的力量是持续而深沉的,对于遏制腐败和树立廉洁导向更具基础性的意义。积极的、清明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廉洁政府和廉洁社会的生存土壤,廉政文化研究也注定成为反腐倡廉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反腐倡廉的实践中,理论上的部分成果已经快速地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方针,廉洁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建林教授推出新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廉政文化建设》正当其时。该书从共产主义经典理论学说出发,引出在当前中国建设与发展廉政文化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进而,围绕廉政文化体系建设与反腐倡廉斗争,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共同理想、民族传统及时代精神等宏大历史视野中展开讨论,跳出廉政文化本身来反思制度、文化及其对反腐败的作用效果。这一新的研究框架为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拓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所以,本书的理论视野与分析框架成为吸引人的亮点。从具体内容来看,书中亦不乏创新之处。基于改革创新的视角对廉政文化动力机制的分析,回答了一直以来存在质疑的问题,通过价值认同、利益协调等角度深入剖析了廉政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而基于社会主义荣辱观设计的廉政文化发展路径,很好地解决了从理论到实际的跨越问题,从党的路线方针中提出具有现实可操作的建设性方案,把理论、路线落实到了具体的反腐倡廉实践当中,赋予理论研究以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

打印】【关闭